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英-坦疟疾防控合作试点项目培训案例

2023-07-10

一、提出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尤其是在卫生发展领域,除了继续巩固援外医疗队工作以外,中国卫生部门逐渐拓展公共卫生领域的南南合作。然而,由于中国卫生发展援助起步较晚,参与全球卫生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现场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在境外组织、协调和开展现场干预工作的经验。在此背景下,基于以往长期的成功合作,中、英两国政府将全球卫生确定为双方战略合作的新领域。确定原英国国际发展署(以下简称 “DFID”)以技术合作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新型卫生发展合作项目——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以下简称 “GHSP”)。

二、解决问题

疟疾是全球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严重传染病之一,全世界约一半人口面临疟疾风险。95%的疟疾病例发生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有4个非洲国家的疟疾死亡病例总数占到全球疟疾死亡病例的一半以上,包括坦桑尼亚(4%),坦桑尼亚疟疾防控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在疟疾防控领域积累了较多有效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中非疟疾防控合作的重要基础。中-英-坦疟疾防控合作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作为中国首次在非洲大陆开展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试点项目,是继GHSP前三项产出后,转化中国经验并“走出去”的重要实践之一。该产出旨在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开展试点,推广中国的卫生经验以及在发展合作方面的最佳实践,及时总结中国卫生合作新模式在设计及应用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中国开展双边及多边合作,以及帮助合作伙伴国家促进健康提供成功范例和技术支持。本试点项目由betway手机投注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NIPD”)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坦桑尼亚依法卡拉卫生研究所(以下简称 “IHI”)等作为境外主要实施单位,联合国内外11家机构和单位共同完成。

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等创新性地开拓了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根据项目实施需求定期派出中方现场驻点人员,通过资深专家带教青年专家,与当地项目专家和实施人员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双方能力建设;通过项目协调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支持组等对项目进行技术支持和评估。在整个项目实施活动中,中方驻点人员与来自坦桑尼亚疟疾控制项目署(以下简称 “NMCP”)、IHI以及当地社区的合作伙伴通过结对子形式共同按计划推动和实施现场工作。项目实施中显示中方人员“全球卫生治理能力及现场实践能力不足”,通过项目在境外实践可能是培养我国全球卫生人才重要途径。

通过近3年的现场驻点和实施,试点项目地区疟疾负担减少了80%以上,并创新了适宜当地的“基于社区的快速筛查和治疗方法”(1, 7-mRCTR)有效干预策略,促进了中国抗疟技术和产品的转化;探索了“干中学、学中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中方援外人员全球卫生治理能力,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支不走的疟疾防控队伍,促进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方法

(1)建立中方驻点队伍

根据项目工作计划,通过合作单位推荐、面试考评等形式,从betway手机投注 寄生虫病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所)遴选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外语沟通能力,疟疾实验室、流行病学、媒介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信息系统和地理系统等方面的青年专家组成现场工作组。

(2)现场实施

项目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高峰定期安排驻点工作组前往坦桑尼亚试点进行现场驻点,每批驻点工作组人数5—6人,时长约3个月,驻点期满后在保留部分人员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由下一批工作组进行轮换。项目共派出6批累计32人次现场驻点技术支持。工作组成员在驻点出发前在国内开展集中培训,明确项目整体目标、现场工作具体指标和任务分工,以及在现场工作时注重团队配合、加强与外方团队沟通协调、尊重当地风俗和文化等注意事项。明确驻点期间包括增强试点社区疟疾防治与控制能力,培训当地卫生人员等主要工作;强调项目实施不仅需要及时分享中国经验技术,更需考虑当地社会文化、探讨适宜当地合作模式、加强沟通了解、开拓国际合作思维。为积极推进中疟疾防控合作项目,提升援助非洲疟疾项目工作水平,完善项目技术规范,项目每年在年底于上海举办中非疟疾防控合作项目师资培训班,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非洲有关国家、中国疾控中心等专家及驻点工作组专家参加,对项目工作进行回顾及总结,并研究讨论编制中非疟疾项目实施方案。由组长负责驻点工作团队各项工作的开展,根据试点项目工作计划,安排每个人负责相关项目活动任务;组长每天组织组员对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积极推进项目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每周召开驻点工作例会,交流本周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分析现场数据,讨论项目现场实施效果,研究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例会开放性地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坦桑尼亚国家疟疾控制署及有关非政府组织专家参加提供技术支持,对不符合试点地区具体情况的措施及时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试点项目实施效果。

(3)结对子开展工作

项目强调现场团队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将试点项目每个驻点专家和坦桑尼亚相关领导专家进行配对,在疟疾监测、病例治疗和媒介控制等活动共同研讨实施方案、共同参与现场活动、共同分析数据、共同商议解决问题。通过结成工作对子,实现通过试点项目工作的开展完成知识分享和人员培训。

中方1:从NIPD、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安徽省疾控中心、广西疾控中心、重庆市疾控中心、四川省疾控中心等省疾控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所),遴选了17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公共卫生或社会学专业,有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工作或海外留学经历者,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及专业论文写作,有丰富疟疾防治工作经验,有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愿意为全球卫生事业贡献力量的年轻专家。为更好地开展现场防治工作,不同专业背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原生物学、媒介生物学、计算机信息学、财务审计等)的专家搭配组成现场工作组。

中方2:每批次现场工作组每次在坦桑尼亚现场工作2~3个月,工作组梯队每季度开展为期 1-2 周公共卫生援外能力培训班。交流现场工作进展、传授现场工作经验。并共同研讨下一期项目实施方案、现场项目活动,共同分析现场获得的数据,商议解决项目面临的问题。

坦方1:为更好的开展现场工作,坦桑尼亚亦组建了包括流行病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媒介生物学、计算机信息学、病原生物学、临床医学背景的现场专家队伍,与中方驻点专家结对子,负责项目相应项目活动的规划和实施。

坦方2:项目初期,项目组专家在坦桑尼亚项目地区(Rufiji地区)招募了37名品学兼优的年青志愿者(包括21名现场调查员,4名镜检员,8名社区护士和4名社区医生)。这些志愿者多从事社区医务工作,具有社区疟疾防制工作经历。项目组对招募的现场工作志愿者,进行了6天疟疾防制理论和8天防制实践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防制目标、技术路线及干预所需的病例管理、媒介控制、健康教育等基本技能。通过此次培训,为试点地区项目基线调查、监测及后续疟疾干预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坦方3: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国际杰出青年计划(Talented Young Scientist Program TYSP项目支持,坦方年青媒介专家Tegemeo Gavana来betway手机投注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进行了1年的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学习,熟练掌握了媒介按蚊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按蚊疟原虫感染检测等实验室技术,为项目媒介检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当地社区人员培训

项目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对试点地区项目工作人员广泛开展疟疾实验室检测、病例规范治疗和追踪管理、媒介监测、疫点处置及信息报告等疟疾防治与控制技术培训,提高试点地区项目工作人员疟疾防控水平,为试点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疟疾防治队伍。

四、影响与产出

(1)探索并建立了“结对子”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索建立了人员选拔-现场驻点-合作伙伴结对子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中方驻点团队及坦方合作团队人力水平均得到广泛提升,人员在合作开展项目现场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支持,取长补短,各施所长,共同进步,使项目得以顺利和有效地推进,取得了试点项目的高发病率社区的人群疟疾感染率下降85.4%,低发病率社区的人群疟疾感染率下降了70.1%的防控效果。驻点专家回到原单位,多数获得提拔重用,安徽、山东等部分省份专家进入单位主要领导层;部分专家后期广泛参与了援非工作,成为我国援外工作的技术骨干。

(2)为中方组建了一支具备全球卫生实践能力的专家队伍

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选派的国家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及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团队,经过现场与世卫组织、坦方及非政府组织等多方沟通协调,视野不断开阔,通过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一支具备全球卫生视野及实战经验的专家队伍已经形成。项目组建了专家组(专家委员会)和项目办、现场工作组、社区志愿队,构建了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框架,建立一支专业技术队伍。

(3)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坦桑尼亚项目地区(Rufiji地区)招募和培训了37名品学兼优的年青志愿者,组建了社区工作队。这不但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当地后续疟疾控制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队伍项目。在试点地区开展按蚊幼虫灭杀活动之前,对50名工作人员进行疫点处置和IRS技术现场培训;项目为加强试点地区基线调查、监测及后续疟疾干预控制工作的开展,对37名临床医生、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病例管理、媒介控制、健康教育培训。项目通过试点地区干预措施的开展,开展大量的人员培训工作,为试点地区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师资力量,其中坦桑尼亚的两位专家还得到了中国政府青年科学家计划(TYSP)的资助,在中国工作和学习,完成学业并获得毕业证书,承担起对当地人员开展疟疾防治技术培训的任务。

(4)提高了推广抗疟技术和产品的能力

结合当地疟疾防控机构和流动镜检站,基于中国疾病监测系统在当地开发并完成了基于Open Data Kit技术[8]的疟疾病例电子报告系统,用于疟疾防控基层一线调查人员采集疟疾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促进了疟疾病例早报告。

通过中坦双方专家的研讨,根据当地基础设施、卫生状况将中国“1-3-7”工作模式调整为适合当地社区疟疾防控“1-7 mRCT” 快速筛查治疗策略,即1天内完成病例信息收集和报告,7天内对识别的高风险人群完成快速筛查和治疗。该策略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疟疾负担,增强了当地疟疾防控体系和能力。

建立了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积极地沟通协调,引入到中国复兴医药参与项目合作,并为当地提供了价值50万元的口服青蒿素制剂D-ARTEP(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挽救了当地的疟疾病人,提高了当地疟疾规范治疗率。

诊断质量控制

现场媒介调查

相关新闻:

    文件附件:

    Baidu
    map